在石家庄海关人事档案室,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园丁”。她不是修剪花木,而是精心呵护着千余卷干部档案;她不是培育果实,却让每一份档案都绽放出组织信任的光芒。她就是被同事们亲切称为“兰台匠人”的刘淑芳。
一卷初心 档案堆里磨出真功夫
2014年7月,她初次接触人事档案工作,面对庞杂的分类标准和繁琐的管理流程,这个曾经的“门外汉”把自己“钉”在了档案堆里。白天跟老同志学分类技巧,晚上抱着制度汇编反复研读。短短数月,便熟练掌握档案分类、材料收集、任免表制作等核心技能,成为人事档案的“专家能手”。同年年底,石家庄海关迎来“大考”——该关作为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三级标准单位申报成为二级标准单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她带领工作团队制定“作战图”,排好“时间表”,将清理、分类、装订等环节拆解为具体流程。为抢抓进度,她和隶属关同事驻守单位,昼夜奋战,最终,历时30天的攻坚,该团队共补充档案材料1500余份,整理档案500余卷,高质量提升了档案管理水平。
2015-2016年的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庞大的工作任务。她带领两名青年关员,从严从实保质量、加班加点赶进度,共审核石家庄海关500多卷档案。
“在档案审核中最麻烦的就是一份档案出现多个出生日期!”谈起此次专项审核工作,刘淑芳介绍道,在此次审核中他们共发现37卷出生日期存疑的档案。通过到地方户籍部门调取本人原始户籍材料、综合研判等程序,最终对37人的出生日期进行了重新认定。然而有一天,一名干部找到办公室,怒气冲冲地质问她为什么改大他的出生日期,指责她随意更改档案年龄。怀有身孕的她耐心为该同志解释了相关政策规定,并得到了“办事负责、妥帖”的赞许。
三次变迁 拼搏奋斗守得云见开
干部人事档案室先后进行了三次变迁:第一次是2018年机构改革档案合并,第二次是2019年档案室从西区搬至东区,第三次是2020年起档案室升级改造。
第一次是因机构改革,原河北检验检疫局机关的人事档案移交到石家庄海关。根据上级要求及总关统一安排,人事处组织开展了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复审集中工作。原河北检验检疫局机关保管的档案有近1000卷,她和十几名集中工作人员组成5个审核小组,严格按照干部人事档案移交要求进行档案复审,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斗争精神,每天晚上加班都达2小时以上,无一人请假或因困难退出,最终出色完成复审工作。
时间最长、最耗精力的是最后一次档案室升级改造,她既要参与方案设计、设备采购,又要协调施工与办公“无缝衔接”。由于办公条件有限,档案室和1间办公室需要先后施工,一个房间改造了把东西搬过去再改造另一个。改造的同时,还得在隔壁办公,有同事开玩笑说:“你们这是游击战式办公”。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档案室改造终于完工,如今经历“涅槃重生”的档案室干净整洁,各种设备焕然一新…
十载情深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宽
“人事档案不是冷冰冰的纸张,而是组织的信任、干部群众的期盼与托付。”在她眼中,整齐的档案室如同精心栽培的苗圃,档案柜是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的沃土,而她就是那名默默耕耘的园丁,精心守护着千余株“幼苗”。
收集、登记、核对、装盒、……每天她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繁琐、乏味,却需处处小心、精益求精。对需要归档的案卷资料提前把关,让各类入档资料在进入档案前就做到完整、准确、规范。每当面对纸质较薄泛黄的“陈年老卷”,她都小心翼翼轻拿轻放,生怕损坏一点儿。
无论为大家复印干部履历表,或者成绩单,还是奖励审批表,只要是干部群众有需求,她都在履行审批手续后积极跑办。有一次五一劳动节期间,她休假回老家探亲,突然接到离退部门电话,有一位退休老干部突发疾病去世马上要开追悼会,需要查阅档案资料为其撰写生平,她二话不说告别父母就踏上了返岗的路程,为该同志办理查阅档案工作。
“每当看着那一排排整洁的档案柜,一层层整齐的档案盒,我内心都感到无比满足和幸福,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用最朴实的语言诠释着对档案工作的热爱和专一。
11年光阴,4000多个日夜,刘淑芳用匠人之手抚平每一份档案的褶皱,以兰台之心守护着组织的记忆。当问及坚守的秘诀,她只是轻轻抚过档案盒上整齐的标签:“你看,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在这个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这位“兰台匠人”依然相信,有些温度,永远需要指尖传递;有些传承,必须用匠心守护。(赵兴全、郭浩)
浏览次数: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