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日常生活中,在各种科普文的教育下想必大家对艾滋病都有一些初步的认知,很多人听到“艾滋”这两个字就唯恐避之不及。艾滋病是否真的这么可怕,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访谈节目,深入了解一下。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西宁海关卫生检疫处高鸿处长,青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隋秀丽主任,两位领导将与我们一起共同探讨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口岸防控相关工作。
主持人:首先,请问高鸿处长,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高鸿:我国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旨在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主持人:为什么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呢,它的复杂又复杂在哪里?
高鸿:对于个体而言,由于艾滋病病毒以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病程复杂,病死率较高。
作为传染性疾病,艾滋病发端于个体,却同人的群体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影响远远超出个体健康的范围,它已经从一种疾病变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涉及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的文明进步等广泛领域,具有持久的历史冲击。首先,损害国民生命质量,艾滋病的传播以中低年龄人群为主,使人均期望寿命下降。其次,吞噬家庭幸福,一方面,艾滋病感染者家庭,常常会因父母死亡或离异而解体,使孩子处于寄养或无人抚养状态,营养、教育及情感的缺失严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照顾病人使其他家庭成员工作时间缩短,从而导致收入减少,而持续性的治疗使家庭支出大幅度增长,负担沉重。再次,制约经济发展,艾滋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有生劳动力的数量,二是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增加社会经济负担。
主持人:那么目前,艾滋病在全球的感染及防控形势是怎样的呢?
高鸿:自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AIDS)以来,至今仍未研究出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预防疫苗,目前,艾滋病依然是全球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相关文献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13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根据报告,全球目前仍有39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主持人:真是非常严峻的形势啊,那么请问高鸿处长,我国在艾滋病的防治方面做出了那些努力,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呢?
高鸿:艾滋病在我国的总体流行水平较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为艾滋病的防控工作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组织保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建立健全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开展防治工作,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控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随着我国艾滋病防治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2020年我国启动了对医疗保障体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我国艾滋病ART医疗保障政策也进入了多元化的新发展阶段,国家免费ART政策保障了HIV/AIDS患者能得到基础治疗,是最主要的保障政策。目前,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实现了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治疗成功比例也达到95%以上。
主持人:感谢高鸿处长,下面我们请问一下隋主任,艾滋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隋秀丽:艾滋病全称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感染后病毒会缓慢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发病后的常见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现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血疱、淤血斑等;持续性发热;肺炎、肺结核、咳嗽、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若不坚持规范治疗,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艾滋病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也不能彻底治愈,因此要了解艾滋病的防病知识、做好预防是关键。
主持人:我们都道艾滋病目前是无法治愈的,那是否意味着一旦不小心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宣告了生命的终结?
隋秀丽:当然不是!经过数十年、无数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医学界对于艾滋病毒感染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诊疗方案,而且新药不断被研制出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提出“90-90-90”策略,即存活的HIV/AIDS 患者90%被检测出,已诊断的HIV/AIDS患者90%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而接受治疗的HIV/AIDS者90%达到病毒被抑制。艾滋病毒感染虽然不可完全治愈,但如果坚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治疗依从性好,可使病毒载量(体内病毒数量)大大降低,艾滋病毒在体内的进展可以放缓到“几近停止”的水平。艾滋病毒停止繁殖,就能够延长人体免疫细胞的寿命并保护人体不受到感染。这样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就会保持良好状态,保持劳动能力,从而延长生命。
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群该怎样保护自己预防艾滋呢?如果说怀疑自己有暴露的风险,该如何避免感染?
隋秀丽:艾滋病虽然可怕,但是它的传播渠道非常有限,生活中可以通过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注射器等有可能刺破皮肤黏膜的用品,不去消毒措施不到位的医疗机构进行纹眉、拔牙、针灸等,不用手直接接触他人的血液、伤口等方式来避免感染。在疑似接触HIV后,24小时内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需要每天服用一次或两次,持续28天,以应对潜在暴露引发的可能性感染。一般认为,暴露后24小时内开始服药,效果良好,且越早开始服药,效果越好。千万记住“黄金24小时”。一般服药28天后可以停药,并分别在停药后第14天和第56天两次检测艾滋病毒,以确认预防效果。
主持人:感谢隋主任的讲解,接下来我们有请高鸿处长介绍一下西宁海关在艾滋病防治中,做了哪些工作呢,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呢?
高鸿:海关在传口岸染病防控中承担着《国境卫生检疫法》所赋予的神圣职责,守国门、促发展是我们的职责使命,艾滋病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海关作为国门安全的守卫者,做好口岸艾滋病防控极为重要。西宁海关高度重视口岸艾滋病防治工作,根据青海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求,调整设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精心策划部署,认真做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深入机场、医疗机构、社区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广泛宣传“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让群众“知艾防艾”,营造全民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良好氛围,倡导人们珍爱生命、远离艾滋、共享健康。另一方面严格人体组织、血液和血制品、生物制品等特殊物品的检疫审批,强化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通报与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衔接。同时,在青海国际旅行保健中心设立爱心咨询站,为自愿检测的重点人群开展免费检测并提供专业健康咨询服务,近三年来,在出入境体检人员中检出了3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帮助。
主持人:为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筑牢口岸检疫防线,请高鸿处长从海关卫生检疫的角度,谈一谈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下一步工作计划。
高鸿:在今后的工作中,西宁海关将继续把艾滋病宣传教育和预防作为口岸艾滋病防控工作重点,结合“世界艾滋病日”深入开展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充分利用口岸海关、保健中心及新媒体平台,全面扎实开展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出入境人员艾滋病防治意识和能力,助力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强艾滋病实验室建设,规范实验室操作流程,严格检测质量控制,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人员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持续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强化口岸艾滋病防控实验室技术保障。同时,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强化与卫生健康、移民管理、商务、教育等部门的艾滋病联防联控协作机制,细化信息通报、联合监测等工作指引,提升口岸艾滋病的防控合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海关贡献。
主持人:感谢高处长,感谢隋主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
浏览次数: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