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海关总署2025年1月1日公布监测传染病目录,其中包括基孔肯雅热。
一、基孔肯雅热简介
(一)病原学。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属(Alphavirus),病毒直径约6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8kb。基孔肯雅病毒分为4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ECSA)、亚洲型和印度洋谱系型(IOL)。
(二)流行病学。
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已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等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时有暴发,发病率高,受影响人群比例可达75%。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在丛林型疫源地,猴子、猩猩、狒狒等灵长类动物以及啮齿类动物、鸟、蝙蝠也是自然宿主。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途径可分为城市循环(人→蚊子→人)和森林循环(动物→蚊子→人)两种。前者是人口密集区病毒主要维持形式,后者是丛林型疫源地(非洲)病毒主要维持形式。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在室内或房屋周边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病毒在蚊体内存活时间较长,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
(三)临床表现。
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潜伏期1天~12天,通常为3天~7天,之后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包括急性期、亚急性和慢性期。急性期典型表现为急性发热、剧烈关节疼痛和皮疹。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热程通常1天~7天,可自行退热;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天~5天恢复正常。发热时,多个关节出现疼痛和肿胀,关节痛多为对称性,且进展迅速,可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多侵犯小关节如指、趾、腕、踝关节等,也可累及膝、肩等大关节,可持续数天或数月。半数以上病例会在发热后2天~5天出现皮疹,皮疹呈典型的斑疹、丘疹或紫癜,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的伸侧、手掌和足底,疹间皮肤多为正常,可伴瘙痒感,数天后消退。急性期还可出现肌肉痛、弥散性后背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和体征。死亡病例极为罕见。出现症状10天后,大多患者会感觉好转,关节痛减轻。但有部分病人会发生亚急性期临床表现,表现为风湿病症状,包括末梢多发性关节炎、发病初期受累关节和骨骼疼痛再次加剧、腕和踝关节亚急性增殖性腱鞘炎。部分病人还可发展成短暂性外周血功能障碍,如雷诺综合征。慢性期多指病症持续到3个月以上,最常见的慢性期症状是急性期受累的关节出现持续性炎性关节痛,但受累部位X线和实验室检查通常无阳性发现。然而,部分患者进而可发展为破坏性的关节炎或关节痛,类似类风湿或银屑病性关节炎。其他慢性症状还有疲倦和抑郁等。
(四)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效药物,主要为对症处理,包括休息、补液、使用解热镇痛药等。
二、温馨提示
国际旅行者在跨境出行时,应注意防范基孔肯雅热,做好个人防护,科学应对疾病流行。
(一)出国前,了解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疫情流行情况,可到当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疾控中心咨询,掌握疫情防控知识,增强健康防护意识。
(二)在境外时,要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在居住地使用蚊帐,住有纱窗纱门的房子,外出时可涂抹驱蚊剂,使用0.5%氯菊酯处理衣物和装备等;如有畏寒、发热、出汗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接受全程规范治疗。同时,控制蚊虫滋生,如清空和清洁住所盛水容器、处理废物,使用杀虫剂等。疑似感染患者在患病的第一周内采取防蚊隔离。
(三)回国后,若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旅居史、蚊虫叮咬史,若疑似基孔肯雅热,应遵医嘱接受规范诊治。
浏览次数: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