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海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认真落实海关总署工作部署,持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体系作用,不断提升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把关成效与服务水平,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锲而不舍、一以贯之,严守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底线,持续推进进出口商品检验模式创新,统筹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工作。
一、着力完善风险预警监管体系建设,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
获海关总署批复建成3个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一级监测点与1个国家级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形成重点区域(北美地区)商品全覆盖,重点商品(医疗器械、旧机电)区域全覆盖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并构建起包括高等院校、国家级专业实验室以及长三角区域直属海关在内的风险评估联动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已监测获取各类质量安全风险信息2767起,经分析形成风险评估报告15份。2020年,上海海关基于境外通报信息,开展儿童用品专项风险监测,检出不合格30批,不合格率42.9%;完成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品风险监测88批,不合格23批,不合格率26.1%;完成目录外商品监督抽查205批,不合格78批,不合格率38.1%。
二、着力提升进出口商品检验能力,强化重点敏感商品检验工作
通过完善专家队伍建设,强化业务指导,加强执行监督,严格风险防控,进一步加强进口汽车、进口食品接触产品、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等重点敏感商品的检验监管。2020年,上海海关在机电、消费品、资化等业务领域组建专家队伍12支,专家人数达137人。全年共检验检疫进出口商品9.8万批;检出进汽车不合格794批(7448辆),检出进口食品接触产品不合格60批,检出进口涂料不合格96批,检出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不合格5515批。
三、着力抓好进出口防疫物资质量安全检验,助力疫情防控
对进口物资,强化“即到即检”等模式创新,在有效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保障进口防疫物资快速通关。2020年,国内疫情高峰期间,上海海关累计快速检验放行进口呼吸机、病人监护仪858批,涉及金额5376.7万美元。对出口物资,切实落实海关总署工作部署要求,强化现场技术指导,加强不合格处置。2020年,检出出口医用防疫物资不合格357批,1.34亿件。对9大类出口防疫物资,从6个风险维度逐一开展风险评估,并向海关总署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布控建议。
四、着力加大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查处力度,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形象
重点围绕出口医用防疫物资,强化打假与处罚。2020年,共查获进出口假冒伪劣商品21批,540余万件。落实地方联合监管机制,做好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推荐审核,配合地方商务部门完成出口防疫物资企业推荐初审36批,涉及企业155家。
五、着力推进业务模式改革,持续助力稳外贸、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持续落实进口汽车零部件检验监管便利化措施、进口矿产品“先放后检”模式,优化电池、电缆等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推进进口大宗资源商品品质检验与数重量鉴定改革。经海关总署备案,全面推进进口服装安全风险评价工作;并通过强化联系沟通、开辟“绿色通道”等多举措,保障上海光源二期、中芯国际等多个重点项目的成套设备进口,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2021年,上海海关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继续发挥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监管体系的重要作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切实提升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
一是全力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任务。立足风险评估分中心,主动做好进出口防疫物资的风险评估,持续强化出口防疫物资质量安全检验监管,严把相关技术标准,实施分类管控,避免出口不合格防疫物资,维护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是着力提升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效能。积极主动开展奶瓶、奶嘴等实施新标准产品的风险监测;基于风险评估,对童装、婴童食品接触等产品开展精准布控;加大进口机动车口岸重点案例处置力度;持续强化进口重点敏感消费品安全监管。强化队伍建设,加强资质管理,严格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检验监管。
三是持续深化进出口打假。持续开展“清风行动”,聚焦进出口防疫物资等重点商品,加大假冒伪劣商品布控查验力度及对行政相对人的查处力度。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改革推进,优化区域内直属海关联系配合机制,加强信息通报,共享出口退货信息,加大假冒伪劣商品联合打击力度。
四是深入推进商品检验业务改革。聚焦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与虹桥商务区,深化第三方采信,积极推动第三方采信的新一轮试点扩大,探索玩具、仿真饰品等商品领域推广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制度。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构建跨系统内外、跨地域的长三角商品质量安全一体化监测网络。聚焦大数据开发应用,探索商品检验领域数字管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