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总结
上海海关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上海海关在海关总署的正确领导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十届市委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改革”这一关键词,按照“传承巩固,创新发展”的工作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有效监管,夯实基础工作,增强队伍活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奋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自贸区海关监管服务改革创新取得重要成果。
主动应对新一轮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围绕“简政集约、通关便利、安全高效”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路子,积极打造改革创新高地,更好地促进上海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海关监管服务模式与国际标准相符,与国际海关先进水平接轨。海关9个监管服务制度创新案例入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创新案例”,占总数的45%。
坚持国际视野,对标国际海关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做法,研究制定了通关便利化、保税监管、企业管理、税收征管、功能拓展等5方面23项改革措施,并已全部落地生效,使海关履职方式实现了大的突破,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高,自贸区功能拓展有效推进,综合防控体系初步形成。全年自贸区累计进出口增速高于上海市平均3.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6个百分点,拉动上海市进出口增速5年来首次反超全国,实现了贸易量、税收量、监管质量、通关效率的同步增长。我关已按照“成熟一批、推广一批”的原则,已将自贸区17项创新制度复制推广到区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以及上海地区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14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同时联合地方政府打造浦东、松江、普陀、徐汇4个海关创新制度复制推广示范区,最大限度地将“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
坚持市场主体,鼓励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将自身运营发展与海关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坚持问题导向,让企业广泛参与,在推进中时刻了解“用户体验”,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及时做好改革措施的评估反馈和优化完善,确保了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企业,推动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一年来,我关先后深入自贸区一线和企业调研100余次,召开关企座谈会30余次,发放调查问卷10余次,组织培训40多场,累计受训3000多人次,请美国、欧盟商会提需求、谈建议,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进行项目评估,在企业不断提出问题、海关不断解决问题的互动中持续推进改革。目前区内海关注册企业已达1.25万家,贸易和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坚持重点突破,积极主动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研究制定了海关监管方案,并顺利启动试点。促进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吸引了亚马逊、1号店等大型成熟电商入区运作。支持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在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落地运作。稳步推进期货保税交割,交割商品拓展至期交所所有上市商品品种。支持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建设,助力提升自贸区国际竞争新优势。
坚持科技先导,主动适应自贸区改革创新和现代物流要求,自主开发建设了囊括海关所有创新业务功能、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的信息化系统(一期)工程,并在企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工作复杂程度高的情况下,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加强请示汇报,积极协调各方,圆满完成了系统切换任务。建设了集电子地磅、电子关锁、电子车牌等多项监管数据自动采集、自动比对、自动验放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电子卡口108道,新增电子地磅57台、H986大型技检设备3台,自贸区一线进境过卡时间缩短到10秒以内。自贸区账册备案到核销企业操作环节由34项减少至10项,减幅达70.6%;自动化作业率由12.8%上升至43.7%,提高近3倍。
(二)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从更好地发挥上海口岸集聚辐射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出发,我关切实担起牵头重任,推动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改革涉及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12个海关,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关区行政界线,通过建立区域通关中心,构建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形成覆盖长江经济带海关通关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使长江经济带海关“12关如1关”,以全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区域内海关执法统一性,降低企业通关成本。自12月1日改革全面启动以来,截至2014年底,区域海关共受理一体化报关单322.3万票,占同期全国海关报关单总量的近一半。
(三)其他各领域改革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自主经营权,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管对企业运行的干预,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释放空间。年内共取消4项行政审批项目,改审批制为备案制;进一步下放3项管理事权,减少内部核批环节;试点预归类、预化验、保税核查核销等社会化服务,实现了海关监管和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关检合作“三个一”全面推进。试点范围覆盖上海所有口岸和特殊监管区域,105家企业参与改革,年内关检共同受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业务量均居全国前列。
通关无纸化改革继续深化。改革范围扩大到上海口岸所有通关现场,全年无纸化率实现了既定目标,并且自6月份以来单月无纸化率均超过90%。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有序推进。“单一窗口”的“一般贸易进口”和“船舶离港申报”两个项目已正式上线运行,口岸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二、认真做好服务,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坚定不移服务对外开放大局。
坚决落实国务院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意见和总署出台的20项海关支持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外贸发展质量效益和调控效应、形势变化等分析研判,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稳定出口、转型升级、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支持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继续落实好优惠贸易协定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全年优惠贸易项下受惠货值增长22.3%,累计减免税款列全国第2位。深入推进了中美“大港计划”、“海关-商界反恐伙伴计划”,中欧“安智贸”、AEO互认等国际合作项目;圆满完成了亚信峰会、APEC会议、青奥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的海关监管服务工作,有力服务国家外交外贸大局。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关区AA类企业达424家,比上年增长12%,占全国海关的13%,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二)多措并举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年内我关先后与浦东新区、黄浦区、徐汇区等地方政府以及上海市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备忘录共14份,在国产大飞机、迪士尼、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等具体项目上,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配合,更好地服务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率先提出了支持促进浦东承接自贸区辐射、进一步扩大开放的23条改革措施,并研究制定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10项措施,全力支持迪士尼项目和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在国际机场协会测评中,“海关检查”项目名列全球空港第6、全国第1。
三、坚持稳中有进,各项重点任务圆满完成
(一)实际监管严抓不懈。
始终将“把好国门”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优化查验监管机制,货运渠道移交缉私立案走私案件104起,同比增长28.4%。海运和空运进口新舱单系统顺利切换,全面实现了“放行信息电子化”。后续监管效能不断强化,年内共完成企业稽查作业477起、保税核查作业1552起。
(二)税收征管量质并举。
面对严峻税收形势,我关继续把努力完成全年税收任务并力争多作贡献,作为税收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服务全国的具体实践,强化综合治税,坚持量质并举,超额完成了全年税收增幅目标。全年上海口岸税收流量达4519.5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占全国海关26.2%;征税入库的增速超出全国海关总体增速4.3个百分点。
(三)打击走私战果丰硕。
全年立案侦办涉税千万元以上重特大走私犯罪案件7起,同比增长40%。深入开展“绿风”专项行动,农产品走私违规立案共涉税3580.87万元,同比猛增3.67倍。强化边境保护职能,走私毒品的立案数及缴获量分别增长7.69%和1.6倍。知识产权工作荣获4项部委级和2项全国性行业协会表彰。我关侦办的“1206”快件渠道走私武器弹药进境系列案,获公安部领导批示肯定。
四、全面从严治关,队伍建设呈现新面貌
(一)狠抓班子建设,关区作风切实改进。
深入推进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受到总署巡回督导组的高度肯定,99%的整改措施已落实到位,深化自由裁量权规范、严肃财经纪律等9项专项整治任务全部完成。聘请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全关22个对外服务窗口及“12360”热线开展了公众满意度测评和实地服务质量监测,相关做法在全国部分海关推广。以抓管理、打基础为核心,制定出台了业务领域制度规范44项,非业务领域管理制度35项,关区执法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显著提升。建立科学绩效考评体系,推动我关机关和基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落实“两个责任”,“三大风险”有效防控。
以海关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构筑反腐倡廉“高压网”。研究制定了关党组、职能部门和隶属海关3个层面的落实主体责任实施细则。构建落实反腐倡廉重点任务督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日常检查、关警廉政共建、廉政文化教育等监督检查机制。深化海关执法廉政风险预警处置系统应用,开发“上海海关执法领域内控监督评估系统”,对全关基层单位实施内控量化评估。
(三)坚持以人为本,队伍保持和谐稳定。
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关上下掀起了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热潮,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促改革的热情更加高涨。宣传海关好人、风采人物,汇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坚持分级分类大规模干部培训,取消科级非领导职务选拔任用工龄限制,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切实解决了食堂伙食、班车线路,单身青年公寓、文化健身场所改扩建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并推广了“阳光小屋”、“关馨驿站”等52项关爱职工实事项目。
浏览次数: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