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重大事件 > 国门战“疫” > 战役先锋榜
□王 喆 本报(国门时报)记者 张柏棋
今年春节似乎特别长,老杨的值班一个接着一个。他却总是笑着对大家说:“国家需要,百姓需要。作为老党员,作为海关人,此时我就应该冲在口岸登临检疫最前线。”3月22日清晨,刚刚下夜班的老杨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是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30万例的信息……他知道,此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责无旁贷的卫检“老兵”
老杨是大连港湾海关的杨益民。春节前半个月转为四级高级主办的他已从实职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身份变了,原本可以歇一歇,可他的职责却有增无减。关里4名卫生检疫专业骨干被调到机场支援,口岸防疫工作面临巨大压力,老杨挺身而出,顶在口岸疫情防控最前线。
前些天,因为高强度连续工作,老杨登轮检疫时险些晕倒。领导关心他,让他回家休息几天。尽管50多天没有休息,老杨想都没想就回答说:“不要紧,我能行。我是经验丰富的老卫检,责无旁贷!”第二天,他一如往常早早来到单位,开始了新一天的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他登临船舶100余艘次,检疫出入境人员2000多人次,报送相关文件220多份,协调当地联防联控部门和船代处理紧急事件20多次……
百炼成钢的“定海神针”
大连港湾海关辖区口岸众多、码头鳞次栉比。大连港、香炉礁、甘井子、大连湾、和尚岛、大长山……卫生检疫作业现场有“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
疫情发生后,辽宁省启动公共安全一级响应,口岸检疫防控工作要求也一再升级。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足等困难突出,但紧急突发情况一个接着一个,老杨的手机变成“热线电话”24小时响不停。面对船代、货主的焦急等待,面对检疫新人的各种问题,老杨总是耐心地给出贴心解答与专业指导。凭着30多年卫生检疫战线的锤炼,凭着应对非典、MERS、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的丰富经验,老杨成为大家的“定海神针”。
编写应急方案、遴选后备团队、培训人员上岗、开展应急演练、细化防控机制、验核健康申明卡、医学巡查、对外宣讲……老杨有条不紊发挥着技术支撑作用,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身兼数职的“旋转陀螺”
除了天天带队登船检疫,他还担任专家组成员、信息联络员、突击队员、授课教师等角色……接电话、开会、培训、汇报、布置防控,从早忙到到晚,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经常饭都顾不上吃,水也没时间喝。
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逐步加深。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以及省市地方政府接连印发数百份疫情防控文件。不到两个月,国家卫健委7次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海关总署6次印发防控技术方案。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件和各种新要求,老杨总是第一时间认真学习,字斟句酌研究透彻。在大连港湾海关专家组实施疫情风险评估时,他提出的宝贵意见最多,被采纳的也是最多,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连港湾海关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一个又一个推出,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细,各种报表及时上传,无丝毫差错,顺利实现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目标任务。
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
平日里,经验丰富的老杨脾气好,乐于助人,从不抱怨,年轻人有问题都喜欢向他请教。他是多个科室的协调员,是大连港湾海关年轻关员的主心骨。但在专业技术上,他一丝不苟、毫不含糊,甚至有些严厉。受他指导的年轻关员,个个专业叫得响,技术过硬,业绩突出,有的在全国业务技能竞赛上获奖,有的成为青年专家。
老杨总说,带好一支队伍才能真正取得战“疫”的胜利。马元鹏、邵帅、王文斌、曹鹏这些大连港湾海关的后起之秀们,都开始挑大梁,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作为突击队员悉数被选派到风险最高、任务最艰巨、条件最艰苦的航空口岸,轮班上阵,独当一面,成为口岸疫情防控战线上一支年轻的生力军。
疫情发生以来,几十个日夜,老杨没能抽出一天时间陪伴家人,连除夕夜也没能陪伴80多岁的老母亲吃顿团圆饭。舍小家保大家,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像他的名字“益民”一样,用一颗赤诚的心,勇挑重担,奋不顾身,忘我工作。
打印本页 关闭